本文原载于《中华放射学杂志》年第11期 半月板后根部是半月板后角斜行向下走行附着在胫骨髁间隆起区域的纤维,长度≤1cm。半月板后根部撕裂后,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常规关节镜检查为临床诊断此病的金标准,但也会出现漏诊的情况。随着MR和关节镜技术的发展,已经开展了对半月板后根部撕裂病因、形态、诊断及治疗方面的研究,并显示具有一定价值。本研究中,笔者以膝关节镜结果为金标准,探讨MR诊断膝关节内、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一、患者资料 回顾性分析年1月至年2月,医院符合以下条件的患者。纳入标准:(1)具有完整的术前膝关节MRI资料,并随后在本院接受关节镜检查的患者,关节镜检查均由运动医学科同一专业组医师进行;(2)所有患者MR检查前均无膝关节手术史。例患者纳人研究,其中男80例、女41例;年龄17—75岁,平均(36+_15)岁。均为单侧膝关节病变,右膝49例、左膝72例。外伤后至第1次膝关节MR检查的时间间隔为1d至20年,中位时间间隔为7.5d;MR检查与膝关节镜手术时间问隔为l一d,其中1例为d,4例为82~d,例30d,中位时间间隔为18d。 二、MR扫描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患侧膝关节平扫。采用德国SiemensSonata1.5T(39例)和德国SiemensMagnetom啊oTim3.0T(82例)扫描仪,关节表面线圈。扫描序列包括:(1)矢状面SET。WI:TR~ms,TE12ms;(2)矢状面快速自旋回波双回波序列:TRms,TE13~22ms、85~95ms;(3)冠状面、横断面脂肪抑制饱和快速自旋回波双回波序列:TR—ms,TE13—14ms、85~95ms。以上序列层厚3.0~4.0mm,层间距O.3~O.4mm,FOVmm×mm~mmXmm,矩阵为×~x。 三、图像评价 由1名放射科住院医师(医师1)和1名主任医师(医师2),采用双盲法独立在PACS系统(美国GECentrieity)上回顾分析所有膝关节MR图像。综合各个扫描方位的图像,判断半月板后根部有无撕裂。影像诊断标准为后根部形态失常、消失或出现异常高信号。 四、统计学方法 以膝关节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计算2名医师MR诊断内、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采用Kappa检验评价2名医师诊断结果的一致性。PO.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一、膝关节镜诊断结果 例中,膝关节镜手术证实有33例半月板后根部撕裂,包括外侧撕裂14例,内侧撕裂19例。关节镜下可见半月板后根部断裂及较宽的裂隙(图1,2)。患者年龄17—67岁,平均(32±16)岁。左膝22例,右膝11例。26例有膝关节外伤史。 二、膝关节MR诊断结果 1.2名医师诊断结果的一致性:MR平扫可见内、外侧半月板后根部形态结构消失,呈高信号(图3—7)。2名医师评价内、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的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值分别为O.81和0.67,P均0.05(表1)。包括外侧撕裂14例,内侧撕裂19例。 2.误诊、漏诊情况:(1)内侧半月板后跟部撕裂:医师1误诊12例,医师2误诊5例,其中4例2名医师均误诊。2名医师所有出现误诊的患者关节镜检查后跟部均正常。后跟部形态略不规则且信号稍高8例,关节骨软骨退行性变伴后跟部信号增高3例,内侧半月板后角变性、后跟部信号增高2例。2名医师对内侧半月板后跟部撕裂均无漏诊。(2)外侧半月板后跟部撕裂:医师1误诊19例,医师2误诊15例,其中11例2名医师均误诊。2名医师所有出现误诊的患者关节镜检查后跟部均正常。后根部形态略不规则且信号稍高16例,关节骨软骨退行性变伴后根部信号增高4例,外侧半月板后角变性、后根部信号增高3例。2名医师均漏诊4例,其中关节镜检查后跟部斜裂2例,轻微磨损1例,横裂l例。后跟部形态不规则、信号稍高2例,各扫描序列均未见异常2例(关节镜下分别为斜裂和横裂)(图8,9)。 讨论目前对半月板根部损伤的机制尚无全面认识,内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可能与内侧半月板活动度相对较小,内侧股胫间室所受的载荷较大有关;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可能与膝关节做外翻旋转动胫骨前移造成外侧半月板被动前移,半月板股骨韧带张力增大,牵扯半月板后角,从而造成后根部撕裂有关。 一、半月板后根部撕裂的MRI表现 临床上半月板前根部撕裂罕见,目前MR诊断半月板根部撕裂多指后根部撕裂。本研究中,MR诊断内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的敏感度达.0%(19/19),高于外侧71.4%(10/14),与张建军等的研究结果一致,但张建军等”昧对内、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做进一步详细评价。MR诊断内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的准确度高于外侧,分析其原因可能有:(1)外侧半月板后根部附着点区域局部解剖结构较多,如板股韧带、弓状韧带复合体和胭筋膜陋,;(2)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常伴有前交叉韧带断裂,使根部附着区域结构紊乱、信号混杂;(3)在解剖上,外侧半月板后根部长度[(9.8±2.3)mm]比内侧半月板后根部(7.1±2.5)mm,其长轴与冠状面的夹角更大;(4)MR图像存在运动伪影及胭血管搏动伪影,影响半月板后根部撕裂的诊断;(5)常规膝关节MR检查存在局限性。本研究中有2例漏诊的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患者,在MR各序列图像上后根部形态未见失常,信号未见增高。正常内、外侧半月板后根部附着点不同,在MRI上表现略有差异。正确诊断半月板后根部撕裂,需要了解正常半月板后根部的解剖位置及MR表现。 正常内侧半月板后根部位于髁间隆起与后交叉韧带之间,走行从内侧半月板后角向胫骨髁间隆起后方延伸,止于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内侧;外侧半月板后根部位于内侧半月板后角与髁间隆起之间,从外侧半月板后角向胫骨髁间隆起后方延伸,止于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后方与内侧半月板后角的前方。在MRI上,多数内、外侧半月板后根部呈低信号影,形态上表现为“长方形”、“三角形”或“新月形”。当内、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时,在MRI上表现为后根部的上述形态结构消失,低信号的根部被弥漫陛或线条状高信号影取代,异常高信号影可以达到关节面。 本研究中,2名医师采用MR评价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漏诊的例数多于内侧,与张建军等研究结果一致。漏诊的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半月板根部撕裂裂隙很窄时,在MRI上信号增高可不显著。(2)常规膝关节MR检查存在局限性,部分半月板后根部撕裂在MR图像上不能显示。Van等报道半月板后根部轻微磨损在常规膝关节MRI上难发现异常,本研究中的1例外侧半月板后根部轻度磨损患者也被漏诊。本研究结果显示,正常半月板后根部信号稍高是误诊的主要原因,其在MRI上表现为夹杂线状稍高信号影(非异常高信号影),可能与根部纤维束走行分布有关。正常半月板后根部的胶原纤维绝大多数与半月板根部长轴平行排列,然而有一定数量的胶原纤维交织重叠或横向排列,不与根部长轴平行。另外,半月板变性、关节骨软骨退行性变也可能导致误诊,经连续数层观察图像、多方位交互参考评价可以降低误诊率。 二、本研究局限性 第一,本研究为回顾性资料,患者外伤后至第1次膝关节MR检查的时间长短不一,降低了可信度;第二,部分患者图像运动伪影较重,影响内、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的诊断。今后笔者将在提高图像质量的同时,进一步探讨利用MR评价半月板后根部撕裂的类型,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略) (收稿日期:-02-16) (本文编辑:高宏) 西藏治疗白癜风的医院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