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中医,应该和大多数人想的不一样

时间:2021-1-23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点击:
白癜风发病机制 http://m.39.net/pf/a_6192732.html

本来,对中医是没有任何认识的。两年前家人生病,我空闲的时间也多,于是拿出十二分的精神,去尝试着学习关于中医的知识。机缘巧合,认识了几位从事中医的朋友,以及几位道家朋友,于是就有了一些好玩的事情,和稍巧妙些的经历。趁着有写东西的感觉,把这些事情,以及一些思考的结果记录下来。是错是对倒不是重要的,事情就是客观的事情,思考的内容是主观的,因为条件限制,并没有能力和那个机缘去完全验证,所以一些结论性的内容,是通过古医书的论述,和一些皮毛的验证,相互参详的结果。

缠师对中医和打坐修行,都有自己的研究和体会,字里行间是可以阅读到的。由于水平有限,并不能够去判断他说的正确与否,只是在读他博客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对这些有了好奇。也就仅此而已了。

大多数人喜欢泾渭分明的结果,非黑即白、非此即彼,这种心理现象在《乌合之众》中有清晰论述,极端的观点更容易有号召性,这样的现象并不是观点的正确与否带来的,而是人性惯性的必然结果。所以预防针打在前面,这篇文章并不是为了黑中医,也不是为了粉中医,只是一个尽可能理性探寻未知的小总结报告。另外重点强调的是,本文内容,不构成任何医疗问药的建议,仅仅是一些个人的经历和思考的一些内容,用文字的形式表述出来而已。

一、常规的误会

大家都知道,人类身体里面,有一些内脏,例如肺、肝、胃、肾、大肠、小肠等等。这些特定的名词,不是后来才有的,而是一直存在于中医理论当中,这是其一。

西方医学传进中国的时候,基于解剖学的理论,把人体内的内脏,都起了名字,也就是lungs(肺)、liver(肝)等等,这是其二。

而将西方解剖学理论翻译成为中文,相对应的,就把lungs翻译为肺、liver翻译为肝,这些都很好理解对吧?那么问题来了,这些解剖学里面对内脏的特定名词,是不是中医里面的那些特定名词?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也就是说,中医里面所说的肝,其实并不是解剖学里面的那个肝脏,而是另有所指。

二、道家的趣事

传统宗教中,佛教和道教都有自己的一套打坐修炼的方法,例如最简单的“安那般那”,就是以呼吸为主的一种修行方式(详见《西藏生死书》)。这些修行方式的种类,多到不计其数,但也有共同点,那就是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凝练自己的专注力。例如以呼吸为主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这个动作上,其他的修行方式也有类似的,用于专注的位置。

而在专注的过程中,就会发生一些有趣的体验,例如我自己在“数息”的时候,就有过那么几秒,感觉自己的意识,在我头部的边上挨着,很近,在看着自己呼吸。当然可能各种原因,只维持了几秒,一种对未知的、无经验的恐惧,马上让自己恢复了原状,以后也再未遇到过。

而在一朋友那里,就更好玩了。他可以感知到我的身体,例如咳嗽的时候他有意识的来“看”我,就会感觉到是我肺部的问题。可能是肺火重还是什么的,他不知道原因的,也不知道怎么搞定(所谓修行路上的学渣)。

三、身体的另外一种系统

总有人喜欢说科学,而所谓科学,不过是人类在自身认知范畴内的已知客观现实和客观规律的统称,那么未知的呢?姑且就叫迷信吧,或者干脆当它不存在就好了,别耽误我“迷信”科学。

在修行的人那里,身体是有另外一套系统的,当然现在这社会中,能实证的人估计会很少,上面那位朋友就是典型的学渣类型,只摸到了模糊的边,具体细节是不知道的。而这身体的另外一套系统,就是经脉。

中医里面,把人体的经脉分为12类,这种所谓经脉,其实就是修行人所感知的人体内的“能量流动路径”(我临时起的名字),也就是所谓的“气”。而这十二条经脉,分别被命名为: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这些经脉,按照十二时辰的顺序,分别“当令”,而连贯起这些经脉的点,就是穴位。

到这里应该知道中医理论中的名词,和解剖学的名词,是怎样的一种对应关系。在解剖学里面,肺指的是人体肋骨内用于呼吸的那两大片器官,而在中医里面,指的是由11个“穴位”连贯起来的气脉。所以稍有中医常识的就知道“肝气”在人体的左边,而“肝脏”主要在人体的右边,因为这根本就是两个东西。

四、望闻问切

还是上面那位朋友。因为好奇心,我经常在一些特定的情况,让他观察我,生病的时候是一种情况,而读经就是最经常干的另外一种情况。

我读《地藏经》和《金刚经》,同时也念地藏菩萨圣号,当然学佛是另外一个故事了,这里说读经念圣号的体验。

读《地藏经》的时候,他会“看”到我发出明黄色的、温暖的光,并随着不断的诵读,这光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强烈,直至完全“看”不到我为止。而念圣号的时候,这光的强度就会小一点(应该是我念的不够专注的原因,阿弥陀佛,罪过罪过),但属于同一种性质的光。

而读《金刚经》的时候,他“感受”到的并不是光,而是一股清凉的,沁人心扉的能量。

这是否说明,人本身是有能量的,并可发出肉眼不可见的光。而中医的所谓望闻问切,其实属于技法了。最原始的中医,应该是能够去感知对面人体的能量是否和谐?是否按正常的经脉运行规律来运行?在哪里堵了?什么原因堵了?然后用一些方法,例如中药、针灸、推拿、祝由等,去把这问题解决了。这其实也是为什么不同的医生,对同一个病人的同一个病症,开药不尽相同,却都能有效的原因,因为本来解决的方式就是多样的,中药里面能够发挥类似作用的本来就有很多味。

当然,能做到这种程度的人是极少的,但普天之下病人何其多?于是退而求其次,通过望闻问切,也就是这些经脉运行的“故障点”所对应的外在体现,来对病人进行诊断,然后根据中医里面提供的方法来解决。

中医里面这种所谓的“望气”,和风水里面是一样的,不过风水属于另外一个话题,但方法类似。中医看的人的气,风水看的是地的气。

五、把脉的体验

认识一位中医,家传的,开药不像是中原的风格,但这位医生把脉是很让人惊奇的。所谓望闻问切,经常给人留下口舌,例如看脸色、观察精神面貌、问一些问题,然后推论出病症所在这种。但这位医生是不问的,只把脉,并且把脉的时候是不看病人的,习惯动作是头扭向另外一边(有窗户),手指搭在病人手腕处,然后一条一条的说身体里面哪里有问题,是什么问题,可以细节化到胸膜厚度、癌症分期(分期不是非常准确,但相差不大)、女性卵泡发育大小情况等等。

而把脉,其实和开药是两码事,把脉对病症判断的准确,并不意味着开的药效果很好。这位医生的病人反馈的结果,大多数是好的,但也有效果不怎么好的。其实家人的膝盖囊肿(半个拳头大)、我背后的脂肪瘤、亲戚肝部结节等,这些都要手术摘除的病体组织,都是在用药后消失了。而一些失眠、高血压等问题,效果就不是很明显,不过我母亲的高血脂用药效果是明显的。

六、鱼龙混杂

其实个人觉得,中医这门理论,是值得花大力气的研究的,只是在目前人类的普遍认知范围内,并不能按照人类目前的认知能力去研究。一些极少数的,有修行体验的人,也不一定学习中医理论,而学习中医理论的人普遍都没有这种修行感知的能力。至于修行的人所感知到的那些“气”、“能量”等,至少按目前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是无法证实的。

表哥家的嫂子,感冒咳嗽,本来没什么大事,然医院找了个有名的专家,开了一些中药回去喝,一周后发展成肺炎了。这才是目前中医界的常态,真正有那个能力和水准来“用”中医的人,极少,而且成才路径其实太过漫长,无法批量化“生产”。那么中国14亿人,每天N千万上亿的病患怎么办?靠目前中医这现状是不行的,可量化、可批量生产的西医和西药才是解决之道。这是目前的客观现实。

七、中西医之长短

中医显然不是经验科学,而是实证科学,包括用的中药,入哪条经脉、能量形式如何、对经脉运行的影响如何,都应该是实证的结果。只是这种实证结果,并不能被目前人类的认知条件所认知,这种治病的方向,把人体当成一个整体,不是从灭杀病体的途径出发,而是从人体本身致病的故障点出发,对于一些因为人体本身运行机体产生的问题,是中医范畴内的方法论。而对于一些外伤、急需处理的病体组织等,至少说我个人目前所接触到的中医,解决的没有西医好。另外一些身体本身硬件的不足,中医领域也缺少相对应的有效方法。

当然这不是说中医就比西医慢,而是在具体的处理上,古传的中医限于当时的医疗条件,并没有当今社会的西医方法更好。例如对痔疮的处理上,马王堆出土的医书上记载了如何做痔疮手术的方法,但对伤口的处理上,限于条件和当今社会来比粗陋的多,这是条件的限制。

中医的用药,也并不慢,曾经父亲早上发烧、乏力、畏寒、起不来床,非要去吊针。然后我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smwo.com/zlcs/1316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