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颈干角 颈干角是指股骨干和股骨颈中线之间的夹角,男性°,女性°。该角度增大为髋外翻,角度减小为髋内翻; 2、黏膝征 髋关节后脱位时,髋关节屈曲,伤肢呈内收内旋位短缩畸形,伤肢膝部紧靠健侧大腿,为黏膝征阳性;髋关节前脱位时,髋关节屈曲,伤肢呈外展外旋位,较健侧肢体增长,为黏膝征阴性;故黏膝征可以用于鉴别髋关节前、后脱位; 3、膝部三联伤 胫侧副韧带断裂时,常伴有内侧半月板边缘撕裂,严重时还可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临床上称为“膝部三联伤”; 4、膝内、外翻 患者直立,两腿靠拢。正常人髂前上棘与第一趾蹼间连线经过髋骨内缘,两膝及两踝同时可并拢。膝内翻,又称“O型腿”,两踝并拢两膝分开,幼儿期有轻度生理性内翻,3~4岁以后内翻逐渐消失; 膝外翻又称“X型腿”,两膝并拢而两内踝分开,成人女性可有10°左右的生理外翻,男性可有1~10°的生理外翻,大于或小于此生理角度即为膝外翻或膝内翻; 5、腘窝部检查 腘窝处波动性囊性肿物多系腘窝囊肿或半膜肌滑囊肿,前者多与关节相通,一般是骨关节病的表现,后者多在腘窝内侧,一般呈纵行; 6、抗重力直腿抬高试验 患者仰卧,患肢主动伸膝直抬,不能伸膝抬高为阳性,髌骨骨折,髌腱断裂或股四头肌断裂时呈阳性; 7、足弓 足的功能是支持和运动,足部的骨骼排成呈两个纵弓和一个横弓。 内侧纵弓由跟骨、距骨、足舟骨、三个楔骨以及内侧三个跖骨;距骨头和足舟骨为弓的顶部; 外侧弓则由距骨、骰骨和第四、五跖骨组成,骰骨位于弓的中点。 横弓由五个跖骨头组成; 8、扁平足 正常人站立时,足的纵弓下可插入一个手指。轻度扁平足则是足弓下降,手指不能插入,但足弓尚未着地;较重度的扁平足则足内缘着地,舟状骨明显向内隆起,甚至接触地面,足呈外翻外展姿势,跟腱向外偏斜;典型扁平足呈跟骨外翻,前足外展畸形; 9、马蹄足 站立时仅以足尖着地,跟腱挛缩。踝关节伸肌麻痹,腓肠肌仍有力所致; 10、内翻足 站立或行走时仅以足外侧负重,跟腱向内偏斜,腓骨肌麻痹所致。马蹄足和内翻足常合并存在,故称马蹄内翻足; 11、外翻足 畸形与内翻足相反,是内侧纵弓塌陷,胫前胫后肌麻痹而腓骨肌和趾长伸肌仍有力; 12、仰趾足(跟足) 站立时负重以足跟为主,有时前足不能着地,此畸形为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瘫痪引起; 13、垂足 腓神经麻痹引起,因外伤损伤腓神经所致,主要表现是足不能主动背伸; 14、鸡眼胼胝 两者均因皮肤不断受压和摩擦所致;鸡眼一般发生在骨突软尖位及皮下组织较薄之处,多见于足趾背侧;胼胝则常发生在骨突较圆钝及皮下组织较厚之处,在扁平足中常见于足底,相当于第2~4跖骨头部; 15、拇外翻 较常见,不一定有症状;拇趾向外侧偏斜,较重者位于第二、三趾下将第二趾顶起,此时可并发第二、三趾锤状畸形。足横弓变宽下陷,因而在足趾部可发生胼胝。第一跖骨内收是造成拇外翻的主要原因,也有可能是同时存在畸形,跖骨头膨大,其内侧可发生拇囊炎,亦常合并扁平足; 16、骨伤科正骨手法经验 来路即是去路,是指导骨折和脱位的整复手法的原则;整复手法必须从整体出发,局部与整体并重,辩证(位)清楚,要达到“以手扪之,自悉其情”的地步,力求手法熟练、稳妥,刚柔相济,准确无误,确保手到病除的奇效; 只有知其体相,识其部位,才能“手随心转,法从手出”;主张医患合作,借力发挥,“机触于外,巧生于内”,以四两之力,拨千斤之物,力求做到手法以此成功; 17、骨伤科内治原则 治伤切忌寒凉(热则行,寒则凝); 活血尤重行气(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 治伤重调肝肾(肾藏精,肝藏血,精血充盈骨折愈合则快); 治痹重在温养(筋赖血养,血得温则行); 通窍首当逐风(有伤必有风,故应该逐风通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