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及退变关节标本

时间:2018-9-23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点击:

膝关节外侧观,可见外侧副韧带及腓骨头前后韧带,腓侧副韧带上起于股骨外侧髁,向下止于腓骨头稍前,全长不与关节囊相连,隔以腘肌腱及滑囊,大部分被股二头肌掩盖,膝伸直位时,韧带紧张,膝屈曲时,韧带松弛。

内侧面观,内侧副韧带起自股骨内上髁,止于胫骨内侧关节面下缘4-5cm处,呈扁宽三角形,可分为前纵部、后上斜部、后下斜部,韧带前部与髌内侧支持带愈合,深层和与关节囊韧带紧密融合,并和半月板相连,当膝关节伸直位时,韧带全部紧张,膝屈曲°-°时,韧带前纵部紧张,后上斜部松弛,膝半屈曲位时,韧带大部松弛,内侧副韧带处于紧张状态时,其中的本体感受器传入神经冲动可使膝关节周围的肌肉反射性收缩,增加稳定性。

前面观,可见髌骨软骨面、髌下脂肪垫、内外侧半月板前角、股骨髁软骨面,股骨外侧髁扁平但髌面较大而高起,比内侧髁约高起0.5cm,外侧髁适合屈伸,内侧髁不仅可以屈伸,还有旋转活动,髌骨的软骨面厚度在人体所有关节软骨中最厚,可达7mm左右,因其所受压力及剪力较大,髌骨软化、髌股关节炎发生率较高,是引起上下楼梯、下蹲痛的常见原因(髌股关节软骨面摩擦增多时)。

髌骨关节面以纵行嵴分为内外两部分,再由横嵴分为上、中、下三区,加上髌骨内缘的小关节面,共分7区,伸膝30°时,下区与股骨滑车接触,60°时,中区接触,90°时上区接触,°及以上时主要是髌骨内侧面与股骨髁接触。

后面观,可见后交叉韧带,内侧半月板与内侧副韧带紧密相连,94.7%的人群有板股后韧带,起于股骨内侧髁,斜向后下,止于外侧半月板后缘,该韧带有限制外侧半月板过度向后移位的作用。

胫骨平台上面观,可见内外侧半月板及其相连韧带、前交叉韧带起点,半月板借前后角韧带、膝横韧带、关节囊韧带、冠状韧带、内侧副韧带、腘肌、板股后韧带、半膜肌等结构维持稳定性。外侧半月板活动度是内侧半月板的两倍以上。

膝屈伸运动时,半月板固定在胫骨上,相对股骨运动;膝关节屈曲位旋转时,半月板与股骨一道对胫骨运动。

半月板损伤常见于在膝屈曲位时或半屈状态下扭转暴力所致,内侧损伤多于外侧。

退变膝关节标本内内侧观,可见股骨内侧髁、胫骨平台边缘骨赘形成并向上下延伸,多见于长期负重,半月板退变及损伤,周围软组织稳定性下降及吸收压力能力下降,压力长期作用于关节面所致。

长期击打、撞击的锤子周边出现卷边现象,为长期力作用下的改变,与上图是不是很像?

膝关节后面观,关节内游离体形成,小粒者本位于股骨内侧髁后方(已取下,内侧髁后方可见类圆形软骨缺失区),外侧髁后方游离体较大,周围包绕纤维组织,推测为增生、脱落的骨赘聚合而成(关节后侧间隙较大,关节屈伸活动驱使游离体向后方聚集)。

髌骨软骨面缺失、硬化、周边增生样改变,失去正常颜色及光泽,缓冲压力及摩擦力下降,会导致疼痛及摩擦音。

骨性关节炎机制探讨:

膝关节是复合关节,可分为髌股关节、胫股关节,胫股关节又可分为内侧间室、外侧间室。

髌骨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增加股四头肌的力臂,集中股四头肌力量通过髌韧带传递到胫骨,髌股关节在行走、跑跳、蹲起、上下楼时承担较大压力,行走时,髌股间压力约为体重的1.5倍,上下楼时,压力约为体重3.3倍,蹲起时压力可达体重8倍,因此,长时间的上述活动可加速髌股关节的退变,导致上述活动时关节疼痛加重。

胫股关节主要功能是负重及支撑,内侧间室又承担大部旋转功能,股骨内侧髁关节面长而窄,比外侧髁小且低,胫骨近端主要为松质骨,内侧髁骨小梁较外侧髁稀疏,内侧平台又呈凹陷形,再加上承担较低的股骨内侧髁,故内侧间室承担的压力较外侧为大。

膝关节处于下肢髋关节及踝关节之间,其上方的股骨和下方的胫骨是人体最长的两个长骨,由于长的杠杆臂使膝关节受力重,劳损及创伤机会多,因此膝关节的创伤及退变在人体各关节中最常见。

河北医科大学张英泽教授提出膝关节不均匀沉降学说,指出胫骨近端为松质骨,负重面大,由于其内侧无骨性阻挡,外侧有腓骨支撑,在长期负重下,胫骨平台内侧出现不均匀沉降,导致骨性关节炎膝内翻机制。

综上所述,随着年龄增长、体内激素水平下降、体重因素、软组织肌力及张力下降、解剖因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于膝关节,导致关节内外力平衡失调,越来越多的应力作用于骨性结构,逐渐导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产生。

参考资料:颈肩腰腿痛应用解剖学(邵福元等)

不均匀沉降在膝关节退变及内翻过程中机制的研究(张英泽)

赞赏

长按







































白驳风专家在线
北京中科医院是骗子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smwo.com/bjff/1067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