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面色暗黄,毫无光泽,舌苔暗红青紫,一年多无月经,(但是脉项浮大有力) ——揉脾经的公孙穴、心包经的内关穴。每天一碗山药薏米粥(如人太瘦或觜唇红肿破裂可用二碗粥)。 2、腰部酸痛——通过“肾为腰之府”,是肾出了问题。 3、手指甲变得又溥又脆——通过“爪为筋之余”“肝主筋”可以考虑是不是肝脏虑弱了。 4、头发脱落,须发早白——通过“发为血之余气”,与心血不足有关。 5、夜里1-3点醒来睡不着——睡前按摩肝经的太冲穴(消气穴)以祛肝火。 6、晚上7-9点胸部不舒服或肚子痛——为心包经所主。 7、“推腹法”的目的——是清除腹内“三浊”(浊气、浊水、宿便)。 8、拔罐后皮肤奇痒难忍——是新鲜气血流注此处的极好表现象,此时刮痧痒的地方最适合。 9、吸痒——“嗅玫瑰”法;放松——“抓蝴蝶”法、“擦玻璃”法。 10、手脚凉、怕凉——用热水泡脚、坠足法、跪膝法、金鸡独立。 11、身心改善——先天之本,激活肾经——太溪穴(是肾经的原穴,也就是原头。肾经的原发力、原动力都在这里)。再通过涌泉穴来好好利用,用在肝处——涌泉穴是通肝的;供给肝脏营养就靠肾,让肾经的气血周流通畅。 12、补肾——先揉肾经,再揉心经。心肾是相通。肾经叫足少阴肾经,心经叫手少阴心经,它们是一条经:在胳膊上叫心经,属火,在腿上就是肾经,属水。两经同时揉,效果能达到极致。 13、肾虑——揉肾经、心经。 14、失眠——揉然谷穴、再揉心经的少海穴去去心火,上下同治,效果更佳。 15、恐惧——揉摩太溪穴,来强壮肾脏(恐惧伤肾,就是大伤气血)。 16、吸气短呼气长“气短”——胸中有郁闷之气,但肾不纳气,就是肾虚,坚持用腹式呼吸法,能真正达到补肾的效果。 17、肚胀、消化不好——推腹法(主推胃经部分)、跪膝法(主要可引胃经气血下行)、敲胃经法(用拳头敲打大腿、小腿胃经部分)来调动身体本来就充足的能量库,自行冲击堵塞的经络。 18、小便不利、喝水少、身体湿气大——打通胃经来激发自身特有的原动力,而不是按膀胱经。 19、爱发火的人,脾气就是能量——平时多敲打、按摩肝胆两经,尤其是胆经。经常刺激能疏解肝胆滞气,让气血畅通。肝火旺的人能量最足,最易上火,通过肝胆两经就把肝火引到它该去的人体虑弱的地方去。 20、偏头痛、乳房胀痛——压抑点就在胆经和三焦经上。 21、吃得多但肚胀,就是所谓的“胃强脾弱”——小腿的胃经和脾经,尤其是脾胃相通的穴位上:脾经的公孙穴、胃经的丰隆穴。 22、胃溃疡——病源起于肝,郁结之气在胆,症状表现在胃,压抑点在胆经上,郁结的能量从胆经宣发,而不去冲击胃。 23、塞症、萎缩症、炎症等久治不愈之症——需把气血引到病灶点,看看病灶点压哪条经上,就在病灶的去路上“挖个坑”,把气血引过去,用拔罐法(可能开始拔不住,多拔几次罐就能拔住了)。 24、补肾——借助一条不易枯竭的经络——胃经来实现,(治病从调肝入手,养生以强肾为功)。 25、气血不足、美容——打通胃经,保持胃经畅通,气血自然充足。推摩腹部胃经(尤其是腹直肌部分),、敲打大小腿上的胃经、在胃经路线上拔罐子、刮痧,蹲档骑马式、跪膝后仰头着地等,都是打通胃经的方法。 26、清除体内的“三浊(浊气、浊水、宿便)”——用“推腹法”,使大便畅通、小便增多、放屁打嗝,浊气排除。 27、壮肾阳——艾灸关元穴,和拍打命门和关元穴,以激发出体内无限的先天活力。 28、鼻子不通气——用“取嚏法”,流出清涕(寒气),鼻子马上通气。 29、受寒后头痛剧烈——用“取吐法”,汗水痰涎齐出(寒气),头痛立止。 30、吃凉的食物腹泻——是身体帮你把寒气排出,不必惊慌。 31、高血压——常揉尺泽穴。 32、关节炎——练“跪膝法”。 33、老胃病——练“壁虎爬行”效果最好。 34、美白、祛斑——打通小周天的“叩首法”。三五天做一次,每次一小节,每小节叩首15次。 35、胆囊炎、乳腺增生、头皮屑、脑供血不足、补肝肾、预防老年痴呆、预防心血管疾病和脑梗塞——梳头,每天最少次,越多越好,梳头还可以疏通很多经络,等于给身体打基础。一梳头胆经的20多个经络就全部打通。 36、锻炼脖子、颈椎、头脑的神经——用头练书法(用头部练写字)。 37、膝盖痛、膝盖积水、膝盖骨刺、腰痛、不能下蹲、不能上侧所、补肾——练“跪膝法”(中医称膝为筋之府,膝是筋的房子,而肝又主筋,所以跪膝法又是大补肝脏的方法)。 38、补肝——“跪膝法”(坚持每天做一次20分钟,相当于每天喝几支杞菊地黄丸口服液)。 39、膝盖有积水——先推腿下边的脾经,先除湿,再揉膝阳关穴,往下疏导,然后再跪行把气引过来就没问题了。 40、减肥密法——“跪膝法”,三周见效。 41、脱发——“跪膝法”。 42、坐月子生气断奶——使劲点按“涌泉穴”,要身心同治,二小时后,乳房开始逐渐胀,奶水会重新有。 43、胃痛——按“足三里”,再循胃经上行,找到“伏兔穴”,将胃经上的硬结揉散。 44、生气打咯——用按摩棒从上到下疏通小肠经、三焦经、膀胱经,会有很多痛点,嗝打出来就不痛了。 45、弯腰时两肋疼痛——口服《加味逍遥丸》。 46、肝火旺、长豆豆——就按肝经的“曲泉穴”到‘阴包经’,都是肝穴的要穴,“曲泉泄”肝火,清湿热;“阴包经”解肝郁,调月经。如按摩穴位疼痛时,可用刮痧法,工具随意。让痘痘根除。 47、各种皮肤病——按“曲池”穴,多按就会好。 48、鼻流清涕、感冒、肘上边穴位痛——肺与大肠经相表里,手敲大肠经(感冒初期,有预防肺脏被风寒侵袭的作用)。 49、咳嗽、嗓子不痰咳不出——按肾经上的“复溜穴”、膝盖窝里的“阴谷穴”,咳嗽立止。 50、高血压——刮心包经、大肠经、肺经,按摩降压穴位,膀胱经走罐几分钟,再按摩太溪穴、太冲穴、足底心脏反射区。每周一次,每次一小时,坚持三个月方见效果。 51、心脑血管疾病——“心包经”专治心脑血管疾患。 52、大肠经清体内热毒淤血。 53、肺经肃降而补肾。 54、太溪穴是肾经原穴,补肾并引血下行。 55、太冲穴清全身浊气,浊气出则百病皆消,使心脏反射区增强心脏供血,补充气血原动力。 56、冬天着凉——用“取涕法”。 57、鼻塞——按压胳膊上的“孔最穴”,右侧不通就按左侧的“孔最穴”,同样方法按另一侧。 58、胸闷、恶心、想打嗝打不出——用“推腹法”,主推心窝下及中间任脉和两旁的胃经,找三焦经的手腕处找“支沟”和“外关穴”进行敲打或点按。小腿的胃经诸穴上点按或刮痧,也可按孙公穴(是消除肠胃浊气的要穴)。 59、通鼻、感冒引起的咽喉痛——按“孔最穴”(孔最穴是总管全身各种孔窍而得名的穴位)有特效。 60、防衰老的五大法: 治黄褐斑、眉棱痛、鱼尾纹、眼袋、黑眼圈:做眼保健操——按“攒竹穴”(管眼睛视力及眼睛胀痛等眼睛不舒服问题);“鱼腰穴”(管的是眉棱痛);“丝竹空”(管专门祛斑的大穴,专管太阳穴附近出现的暗斑、黄褐斑)。 61、鱼尾纹——按眼睛上的“瞳子髎”。 62、去眼袋——按“承泣穴”(是专管眼袋的穴位,上眼袋是是肾虚引起的;下眼袋是脾虚引起的,都是脾肾两虚的结果)。 63、黑眼圈——按揉“四白穴”。 64、改善头部供血、面若桃花——采用“撞揉鼻骨法”。 65、乌发满头,肾强腰壮——多叩齿(牙齿里的经络和肾经是相通的,在不便直接调养肾时,就采用健壮牙齿,是最好的补肾方法)。 66、补肾、治耳鸣——用掌根揉耳背(每天揉三分钟直到耳朵眼里发痒,证明耳朵面里的气血过来了,长期这样揉,耳鸣、耳聋的问题就解决了)。 67、让面色一直保持健康红润——敲打“胃经”(胃经是经面部供血之经,是一条多气多血之经,直接通达于面部。方法:用10个手指肚敲打面部,敲打的就是胃经,也敲了大肠经和小肠经,再用手捋脖子,从下往上捋,再用空拳敲打胸部的乳头上下到心窝,两个空拳相对敲,然后在大腿的正面和侧面1/2处接着敲,最后再敲一敲小腿中间的胫骨外侧,就接通了下面的整条胃经。只需几天时间,蜡黄、比较发暗的脸色不见了)。 68、高血压、脑供血不足、低血压——捋脖子上的“胃经”,从下往上捋脖子。 69、中医所称的三种痰——第一种是气郁生痰:气郁生的痰在身体上最容易表现出的就是脂肪瘤、囊肿,叫痰核,像扁平疣这类也跟气郁有关;第二种是脾虚生痰:就是人们一咳就吐的痰,其实不是来原于肺,而是生自于脾,脾是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要想根除痰,就必须健脾祛痰。第三种痰是血痰,“血滞则生痰”,“痰蒙心窍”就是指血痰,就是常说的高血脂,血流缓慢停滞住了就堆积下来形成了高血脂。 心包经就是化痰的,化血脂之痰,是专门预防高血脂的一条经络,如果血脂高就会患心脑血管病。 70、刮痧方法——要顺着经络刮,轻轻的刮,顺着经络走,不能横着刮。是否出痧不在于用多大的劲:痧是不是刮出来的,而是体内的气血推出来的。 特别注意:孕妇、肿瘤、心脏不好的病人不能刮。 71、肥胖产生的二种原因:外寒和内火; 治疗的六种方法: 肝胆功能失调引起的肥胖自治疗法:推大腿骨侧的肝经和外侧的胆经、敲带脉区; 肠胃功能失调引起的肥胖自治疗方法:跪膝法; 小肠功能失调引起的肥胖自治疗法:捏手臂内侧心经和小肠经; 心脏功能失调引起的肥胖自治疗法:用大拇指揉心包经; 脾的运化失调引起的肥胖自治疗法:每天推揉左侧小腿上的脾经有特效; 膀胱经失调引起的肥胖自治疗法:在后背膀胱经按摩、刮痧、捏脊、艾灸。中医认为:“风从项后入,寒从脚底生”,用拔罐、按摩托、捏脊、艾灸的方法,目的是清除后背的寒气,以消除肥胖; 72、通治各种肥胖的自治疗法——推腹法、走路法、早睡早起。 膀胱经大药房 73、治包括近视在内的任何眼疾——按揉睛明穴,按一下松一下,每天做9次就会起作用。 74、治眼睛方面的疾病和热证——揉攒竹穴。 75、通鼻窍、治眼疾、头痛、癫痫——用10个指头肚每天梳头上的膀胱经50次。 76、明目醒神、降血压、防治颈椎病、感冒——揉天柱穴。 77、治咳嗽老不好、心里发憋、心血管问题、胃痛、肝、胆问题、腰酸腰痛——按后背膀胱经上的相应位置,在后背中线旁开1.5寸和旁开3寸的地方上找痛点,多揉就行,每天一次。 78、治疗生殖系统方面的疾病——揉“八髎”,位置在裤腰的下缘和尾骨尖中间这一段旁开2~3厘米处: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左边4个,右边4个,共8个,通常叫八髎。此穴是专门治疗生殖系统疾病的,各种男科、女科都归此穴管,如痛经、子宫肌瘤、前列腺方面的毛病等均在这几个穴位上找到痛点,按揉痛点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79、排毒减肥——拉抻或敲打承扶穴到委中穴一段:坐在床上,腿伸直,腰往下弯一弯,抻完后再多敲打一下大腿后边,尤其是承扶到委中这一段,把痛点都敲得不痛了,膀胱经就疏通了。 80、降血压、治腰背痛、脑后头痛、足跟痛——压委中穴、委阳穴。 81、平时腰痛——压委中穴效果特别明显。 82、腰胀痛——不要拔罐子,会越拔越重,要揉“委阳”穴最管用。 83、降血压——按揉委中穴。 84、后头痛、足跟痛——揉委中穴。 85、治腰痛、坐骨神精痛、痔疮——揉承山穴。 86、治慢性腰痛(腰肌劳损)立竿见影——揉飞扬穴。 87、治感冒、膝盖发凉、血压高、眼睛酸涩、老花眼、腰腿痛、足跟裂、足跟痛——从飞扬穴一直推到昆仑穴。 88、治腿抽筋、癫痫、身上老发紧——揉“申脉穴”(顾各思义,就是使人的筋脉伸展开来)。此穴在脚踝下缘,不太好揉,但用食指指节硌的方法一下就容易找到。 89、脑鸣——按揉束骨穴最管用。 膀胱经在脚上的穴位挨得都很近,用大拇指沿着外侧的骨头一推,就能把这些穴位一次性刺激到。 90、治疗脑鸣、头痛、防感冒、通鼻窍、防止脚寒凉——揉金门到足通骨这一段膀胱经(用拇指推)。 91、正胎位——艾灸至阴穴。 特别注意:在揉膀胱经的时候,心情一定好放松,如果是紧张状态的话,身体就会气滞血淤。 92、肾结石(体内垃圾)——通过刺激膀胱经来增强其功能,从而清除这些症状。 93、膀胱经在后背各穴——可以用后背撞树、撞墙、撞门框等,实际上撞哪都行,记住:一是量力而行,二是循序渐进,三是持之以恒。只有牢记这三个原则才会即安全又有效果。 94、老人腰不得劲——病人平趴着,按摩腿上膀胱经的穴位:飞扬、委中穴揉一揉,要轻揉,还可以做跪膝,既可以渐渐增强腰部力量,又对缓解腰部疼痛有很好的帮助。 95、老人腰腿疼——在左右委中穴、飞扬穴上拔上二个罐;旁边还有穴也要拔二个罐;昆仑穴用手揉。 肾经大药房——激活先天这本,何惧疾病衰老 96、使人不易衰老——刺激涌泉穴,它是一个井穴,即源头。用大拇指用力点按涌泉穴,如果很痛就适合每天按摩,一定要坚持,因为补肾是用一辈子来完成的任务,肾气强壮就不会衰老。按此穴是引血归源。每天按三分钟,坚持一个月,会发现脚底有弹性了,再按的时候就不会有有坑了。 如果有的人用力点按后没有什么感觉,穴位还被按下了一个坑,这就是典型的肾气虚弱、气血不足,这时就不适合按,这样的人要先做跪膝法,把气血引下来,再刺激涌泉穴。 其实,只要把涌泉穴按摩通了,就证明把整个肾经都给打通了。 97、咽喉炎——按揉照海穴。 98、糖尿病、烦燥口干、咽喉肿痛、遗尿、遗精等症——按揉然谷穴有效。 99、肾炎、肾绞痛、痛风、老年痴呆、先天抽搐、痛经、厌食等症——太溪穴。 、哮喘、二便不利、腰骨无力、头昏失眠、足跟痛——按揉大钟穴。 自我治疗法中医精华下期公布,敬请期待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分享只因想把最好的留给你…… 参悟养生之道,传播养生之术。珍藏遗失的传世古方.北京哪个地方能治好白癜风治疗白癜风得花多少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