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不知道从什么开始,谈癌色变。有时候我们也会想,为什么以前的人就很少得癌症呢?有人说,是因为之前大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病因。当然,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助长了患癌的几率,也是事实。 科学家关于癌症的探索,也从未停止。我们相信,有一天癌症一定能被攻破。再次之前,我们能做的就是做好预防,从能做到的小事开始。有一种说法,平时有些小病小痛的人,比起平时没有任何毛病的人更健康。 正因有这类说法,一些平时甚至很少感冒发烧的人,开始担心自己未来一旦生病,可能就是大病,甚至怀疑自己更容易得癌症。那么,这样的说法到底靠谱吗? 很少生病,可能是这2点原因 事实上,这种情况不能一概而论。比如你很少感冒发烧,那可能是这2点原因:一是有没有遇到“外敌”,比如病菌感染;另一个就是有外敌入侵,但自身的抵御能力不足。 如果你没有遇到外敌,那么不发烧就是好事。一般当身体遇到“外敌”,也就是在细菌或是病毒感染时,免疫系统为了抵御这些“非法入侵者”,会把体温升高,而且升温多少与病毒或是细菌的数量有一定关系。因为体温越高,就会激活人体内更多的免疫细胞,抵御能力也会随之增强,所以发烧是身体抵御外敌时的正常反应。 很多年老体弱者,他们生病后化验的血常规通常会显示:白细胞升高很多,C反应蛋白也很高。这种情况如果是年轻人,可能早就高烧不退了,但他们却没有。之所以他们不会立即发烧,是因为身体反应迟钝了,这在中医里就是阳气不足的表现,俗话说就是身体里没火力了,而一旦自身抵御能力降低,卫外能力不足,那么外部的病毒很容易就趁虚而入,人也就会生病了。 好在很多不发烧的人属于第一种情况,是没有遇到“外敌”,而不是自身抵御能力不足。所以,很多人的不发烧是身体健康的标志,而不是要得大病或是患癌症的前兆。这一点在统计学上也可以看出,研究显示:癌症的发病率只有百分之几。因此,片面地把不发烧和癌症划等号的看法,是不科学的。 发烧不一定是坏事,忌寒凉才助你防癌 但必须承认,发烧不一定是坏事,因为有研究显示:当癌细胞所处的局部温度高达43度时,就有几率杀灭癌细胞的活性。为此,一些癌症的治疗方法,比如皮肤癌、膀胱癌,就是通过局部加热的方法治疗的。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说的是局部加热,不是全身性质的。因为,采用局部加热的方法治疗时,对全身的其他正常组织的影响不大,但如果变成了全身性质的,那么人体在43度以上的温度下遭受的伤害,特别是对大脑的伤害,可能远远要高于杀死癌细胞带来的好处。 为此,当发烧想要退烧时,我们可以按照以下2个提示来做: 首先,不要一发烧就忙于退烧,因为发烧不一定是坏事。重要的是,要找到发烧的原因,如果是炎症就要消炎,只有炎症消了,才能退烧。 其二,不要过度使用退烧药,38度以下完全可以不吃退烧药。因为发烧是身体的正常反应,频繁吃退烧药,过度退烧就是在压抑身体的规律,很多人的体质虚寒,甚至阳虚体质都与过度退烧有关系,特别是为退烧用到激素的时候。 而如果一定要说体温和癌症有关的话,确实有研究显示:长期体温过低,癌症的发病几率就可能更高。因为体温和免疫力,其实是有一定的关系的。 近年间,人体体温普遍达不到37℃ 今年年初,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发布一项研究表明,自19世纪以来,成年人的平均基础体温持续下降,从37℃降到36.6℃。 我们都知道,人体的基础体温是和基础代谢率是挂钩的。基础体温每上升1℃,基础代谢会提高13%,基础体温过低,可能意味着代谢不好。 基础体温持续走低,白细胞就会“消极怠工“。白细胞属免疫系统,能识别异物,并作出反应,把病原体扼杀在摇篮里。 基础体温上升,白细胞免疫应答迅速。反之,基础体温下降,白细胞工作效率降低。所以,基础体温下降=免疫力降低,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也是成立的。 假如病毒或体内异物,躲过了白细胞的"追杀"。日复一日,它们自我繁殖的,一生二,二生三...最终演化成疾病,炎症,甚至,肿瘤。 而且,基础体温下降,新陈代谢减缓,血液流动就变慢。 热能达不到手(脚)指末梢,就会四肢不温,畏寒;血液流动慢,上输头部的供血供氧不足,就会犯困、没精神;血液流动慢,心脏跳动缺乏动力,就会出现气促,乏力,心悸,头晕目眩。 这些表现,不就是我们中医说的阳虚吗? 阳虚则体温低;阳气足,则人愈暖和。 阳气旺盛的人,气血运行流畅且澎湃,周身营卫之气足够强抵御外邪,风寒水湿燥火都不得近身。他们的基础体温,更加接近37℃,像春天一样,温煦而和缓。 在中医里,提升基础体温的两个思路:温肾阳——补先天之火。温脾阳——补后天之火。 肾为先天之本,是“一身之阳”,肾气足,气血充盈,各脏腑运行正常。连手指腹都是圆鼓鼓的。但是,当肾阳虚,身体内就像阴天,气温降低,带来直接的后果是血液运行变慢。 相反,寒和湿是连在一起的。温度低,肾火不够热力,水湿就蒸发不掉,湿气沉重反过来加重了凝滞、淤堵,气血运行就更缓慢了。 脾气足,消化力强劲,五脏六腑都有充足的营养。 脾主运化,运化水湿,运化水谷精微给全身,它就像五脏六腑的饭堂一般的存在。 脾胃为坤土,能资生一身。吃进肚子里的食物,先由胃受纳,再由脾去“化”和运输分发。 脾阳充足,消化能力就强,该分发的分发,不堆积,自然就没有积食,虚热,也不会有嗳气、呃逆、反酸了。 阳气值太低时,艾灸最能“充电”扶阳! 1.艾灸扶阳是什么意思? 在很多灸友固有思维里,觉得就是指艾灸产生的热进入体内,就会转化成一种人体需要的阳气。其实,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艾灸产生的热,它不是我们身体所需要的“阳”。这个错误的概念就和缺什么就简单粗暴地补什么是一个概念!我们人体的阴和阳,是我们身体脏腑所具备的,并非外界所直接给予的。这也就是说我们经常讲的,艾灸不是调理病的!我们调理身体,调理病,其实都是身体脏腑自愈的过程。 至于我们是用艾灸,还是刮痧拔罐等任何调理的方法手段,我们只是在帮助身体,促进脏腑自愈。呈现“病”态的身体最终痊愈,其实归根结底,都是人体自愈的,很多人病好了,首先要谢谢你自己的身体,你自己的脏腑!如果你自己的饮食,情志不能控制,不按照医生的嘱托,不按照艾灸的周期去做的话,再好的方法也是没有用的。 扶阳是说,我们用的一种艾灸之法来刺激我们的穴位。并不是艾灸的火进入人的身体,直接就能转化成“阳”,这个大家一定要清楚! 比如肾阳虚的人,按大家的理解,艾灸扶阳,我们灸肾俞等穴位,灸半小时不行,就去艾灸一小时!但是,在这种思路之下去艾灸,很可能肾阳虚没有调理好,反而由于在长时间的不恰当艾灸下,消耗大量的津液,造成燥热,上火等一系列问题! 那大家会问,刮痧拔罐扶不扶阳?答案当然是扶阳了。可能你们觉得,艾灸有火,是产生热的,才会有扶阳作用,其实这是不对的,因为刮痧和拔罐等等,它们对应扶阳的穴位一样也能起到同样的作用!只是艾灸它独特的热和火,大家才会去习惯性的称为艾灸扶阳。 所以艾灸扶阳,说的就是用艾灸之法,去帮助人体,调动脏腑功能。而不是大家平时所理解的艾灸的热进入人体,直接转化成身体所需的阳气!因为古人习惯把太阳成为天之阳,把艾草成为地之阳,所以也就习惯的去说,艾灸扶阳! 2.艾灸为什么能调理病? 其一,艾灸有调理作用,因为艾草本身的一些属性。艾草归肝脾肾三经!比如我们在悬灸的过程中,艾草燃烧产生的艾烟和艾香,通过七窍进入我们人体,从而作用与脏腑。再比如铺灸,通过直接接触皮肤,直接透皮给药,同样也能达到相同的目的!大家要了解一个常识,那就是,不管药物以什么形式、形态存在,其实往往都不会影响它本身的效果! 比如,我们吃的饭菜,其实饭菜是我们吃的,但是为什么一旦闻到饭菜的味道,就能勾起我们的食欲,就是因为饭菜里面的气味也具备这个特性,能调动脾胃功能,让它产生想吃的欲望。所以艾草本身归肝脾肾三经,而且中医里面讲了肝藏血,肾主骨生髓,髓造血。脾是气血生化的源泉,所以艾草和气血都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有人经常把女人比作血,而男人用这个气来进行比喻,所以说艾草是女人的一个宝贝,也就不为过了。艾草本身,对于人体气血生化的作用也就可见一斑了! 其二,也是艾灸之所以能调理病,最重要的一个特点,艾草它本身的穿透性!艾草是世界上所有植物里面燃烧时最特别的一种,特别在哪儿?比如有过乡村生活的朋友,或者去游玩参加过篝火晚会的朋友。用其他的植物与木材,去点一堆篝火,或者说是用炭火,大家会发现在烤火,当我们靠近火堆的时候,这个时候感觉身体暖暖的很舒服,但是当你离开火堆的那一瞬间,可能不出十几秒时间,人体一下子就凉了下来! 但我们做完艾灸以后,这个热感会在我们身体里面残留,少则几十分钟,多则几个小时,甚至一两天!很多灸友都告诉我做完艾灸后身体暖暖的,非常舒服。为什么?原因就在于艾灸具有很强的穿透力!据现代的医学表明,艾草点燃之后所发出的红外线是我们现在所用红外线灯一类器械,包括其他一些物体点燃之后发出的红外线的穿透力的5倍乃至更多。艾灸的穿透力非常强,它可以从我们表层的经络和穴位,直接渗透到我们身体的脏腑内在,这也是艾灸调理癌症的主要原理!它能直达病灶,温化肿瘤。 说到艾灸在临床中的应用,比如说肾上长了个囊肿,或者是脾胃上长了个东西,比如用中药,刮痧等等方法调理的话,可能很难作用到患病脏腑上,但是你用艾灸做的话,它的热能通过体表,渗透到这个囊肿所在的这个位置,达到活血化瘀散结的作用。所以这就是,为什么用艾灸调理乳腺增生,子宫肌瘤,包括我们内在的一些脾胃的一些炎症。这就是源于艾灸能通过皮肤表层直接渗透到我们脏腑内在,而这个是所有很多其他疗法所不具备的一个特性,这也就是艾灸最大的一个特色! 这些习惯,是日常损耗阳气的 1.一年四季都露脚踝,使三阴交受寒。脚踝位置有一个三条阴经交汇的穴位——三阴交。 三条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三条阴经的物质在此交汇,遇上阴寒,便长驱直入三条阴经,相等于脾、肾、肝都受寒了。 寒邪在此处堆积,就成为胀、通,冷、痹。那些经期不顺、经期过量或过少的小姐姐们哟,把卷起来的裤脚都放下来吧,可比吃什么药都管用。 2.晚上不睡耗伤阳气,早上不起封杀阳气。 阳气在凌晨开始生发,中午12点到达顶峰。晚上过时不入眠,原本要生发的阳气还得供醒着的身体消耗。早上五六点,少阳得以升发,人在此时不起,就是一天之内没有太阳,缺少阳气。 如果真的起不来,也可以6点左右起床,活动10分钟,再睡个回笼觉,这时阳气已经升起,再睡不会压着阳气。 3.深夜运动,耗损阳气。 白天阳气升发,晚上阳入阴则寐。晚上剧烈地运动,无疑是扰动本该回归体内的阳气,像晚上不睡一样,强制把阳气消耗在体表、四肢、肌肉上。 白天已然耗费精力,晚上还继续消耗,长期的放电不充电,这不是健身之道,这是长期透支: 心血亏虚—运血无力—心脉淤阻—气血运行不利—阳气虚衰,即阳脱。 晚间21点前,一天锻炼身体的最后机会。晚上11点足少阳胆经当令,胆汁在此时进行新陈代谢,所以此时不睡会伤阴。往上数两小时--晚上9点后就得闭目养神,让一切归于平静。 所以在晚9点前,还可以慢跑,瑜伽,站桩,以腰和膝盖窝微潮为准绳,这是久坐办公室的女生们活动筋骨的高光时刻。 4.耗阳之最:寒凉和肥甘厚腻,杀脾阳。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脾阳是后天之阳,喜燥恶湿,喜温恶寒,所谓养,就是要与之相应,供其欲求。 所以寒凉,湿气的食物,冰饮,都是与之相对,故意和身体、天地的诉求相对,可以说是“不养反杀”。 肥:如肥肉等一些脂肪含量较高的食物。 甘:指一些含糖量较高的甜食。 厚:一些口味过重(过咸,过辣)的食物。 腻:油炸油腻的食物。 有一本书叫做,《温度决定生老病死》。不一定那么夸张,但是我们要记住:保守阳气,元气,永远都是最好的养生之道。 养生推荐,点击图片购买免责声明:文章及部分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