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徐工铲运机械事业部 高精尖设备维修工程师赵伟 00:12忙碌的车间里,正专注拆卸电器控制盒的赵伟,鬓角花白,剑眉高挑,腰板硬朗,精神矍铄,丝毫看不出已年过花甲。年初,赵伟到了退休的年龄,而这位倔强的老徐工人,主动申请,希望能再留用一年,“我心里对徐工还有很深的感情和依恋,总觉得自己没干够。” 练就“绝活”设备维修游刃有余 入职40年来,从手工造“土设备”到精准修“洋机器”,赵伟始终秉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勤学钻研,先后荣获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师”和“有突出贡献高级技师”称号,同时也是省为数不多双高级技师职称的高技能人才之一,是铲运事业部高精尖设备维修队伍的领头人。 高技能,就是有绝活,“辨音判故障”就是其中之一。5月的一天深夜,熟睡的赵伟接到紧急电话,卧式加工中心异响,伴有异味,却怎么也查不出“病因”。海外客户订购的产品时间紧迫,任何环节都不能耽误。 “先别着急,我这就赶过去。异响是什么类型,把电话贴过去,我听听。”说话间,赵伟已经穿好了工作服。手机里传来机器运转的声音,时隔几秒会有一声明显的异响。赵伟紧锁眉头,听一听,想一想,再听一听,再想一想。 “你检查一下传动轴承,判断没错的话就是它的问题。”赵伟嘴上坚定的说,心里却不敢有丝毫的放松。过了大约半个小时,电话那头传来了兴奋的声音:“师傅,您太厉害了,还真是轴承磨损的原因。” “你小子,需要学习的地方太多了,好好干。”问题解决了,一颗悬着的心落了地,老赵脱下工作服踏实的睡了。 锤炼“匠心”技术瓶颈迎刃而解 “说真的,这40年来,我陪这些设备的时间,比陪自己孩子的时间还要多。” 徐工大吨位装载机制造基地建设时,引进了行业首条汽车工业级积放式运输线。投产之初,一天“卡链”多达十几二十次,整条产线都受影响,领导着急了,赵伟更急了。 经过多次分析验证,发生“卡链”最大的原因就是缺少润滑。于是,只要有空,赵伟就带着徒弟去保养积放链。个转点平台、个运输小车、米铁链、60万个轴承……保养一遍,足足用了天,润滑油用了公斤。 渐渐地,积放链“卡车”现象几乎没了,生产顺了。由于手动加注润滑油,老赵的食指长时间在轴承的狭缝里作业,关节处长了一个硬块,很难能弯曲了。“这可是一个光荣的‘疙瘩’,里面全是我的业绩呢!”说到手指的伤,老赵骄傲的伸出手来。 人工保养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但是,每一段积放链功能不一样、承受的温度不一样,搭载的重量不一样、运行的时间也不一样,怎么能实现自动加注润滑油呢?赵伟带着团队又是查资料、又是做实验,最终按照区域、功能、承载、时间的不同,制作了润滑油自动加注装置,困扰了将近半年的“卡链”瓶颈终于解决了。 传授“秘笈”毕生经验薪火相传 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师、徐州市劳动模范陈刚,徐州市技术能手李理想,徐州市五一创新能手吴国龙……都说名师出高徒,这些年来,赵伟带出的众多徒弟中,获得省级市级荣誉的有很多。赵伟带徒弟究竟有什么高明之处呢? 原来赵伟有本“维修秘笈”,记载了他40多年的维修经验。他把关键设备损坏的频次、特征等记录下来,便于摸索检修周期,及时备足配件;将故障原因描述详细,甚至位置和样式都画的惟妙惟肖;解决办法和步骤一一标明、逻辑清晰,遇到相同故障翻开“秘笈”一目了然。 “在工作中遇到不会的,师傅就会带我去现场去看实物,讲解解决办法的同时,又延伸出来很多东西,给你讲透讲懂。”谈起师傅赵伟,李理想如是说。 “总觉得自己还年轻,还想再干两年!真想把一天掰成两天用,就能多干点,多教点,多带出几个技术能手。”在采访结束时,赵伟感叹道。 掩卷有感 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四十年如一日,赵伟绕着设备巡查了一趟又一趟。从少年巡到了老年,从普通工人巡到了省首席技师,设备的故障少了,头上的白发却多了。在平凡的岗位上,赵伟始终保持初心,一步一个脚印用心用情践行着“大国工匠”精神。老赵不老,恰如少年,尚存千里之志;老赵不老,胜似壮年,必当壮心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