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理穷源丨人体中医解剖部位与经络关系四

时间:2019-1-22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点击:
一百三十四个分布于人体各部的古代解剖部位

股:股是双下肢的通称,俗称大退、小腿。其中节上下的交接处叫作膝,膝上面的大腿骨叫髀骨,是下肢的大骨,膝以下的小腿骨叫胻骨,是小腿的大骨。下肢的肌肉属脾,其筋属肝,其骨属于肾。

阴股:下肢内侧称阴股,足太阴脾、足厥阴肝、足少阴肾的经筋与经脉均循股而行。

髀骨:膝以上的大骨叫髀骨,其上端如杵接于髀枢,下端似锤,与胻骨相接。

胻骨:胻骨,又叫臁、胫骨。胻骨有两根,前面的叫成骨,又叫骭骨,其形粗,是膝部外突起的大骨。在后面的叫辅骨,其形细,是膝部内侧的小骨。

伏兔:伏兔是在髀骨前面,膝关节以上,隆起如伏兔的肌肉组织处。

膝解:即膝关节缝处,膝属于脾、肾、肝。凡人长期过度安逸则容易发生膝软无力的病,长期过度劳累则易发生膝关节痛如针刺。脉洪数有力多由肝肾阴虚,虚火亢进所致,症见痿软无力,多是本病的表现;膝关节痛如针刺,多是标病的症状。

膑骨:膑骨(膑与髌同),是指膝盖骨。

连骸:连骸,是指膝外侧的二高骨。

腘:腘,是指膝关节后弯曲处,谷称腿窝。

腨:腨,是指小腿肚,一名腓肠,属足太阳膀胱经。

踝骨:踝骨,是指胻骨下面与足背的上面两旁突出的高骨。外侧的叫外踝,内侧的叫内踝。

足:指下肢走步的部分,俗称脚。

跗骨:指足背,一名足趺,俗称脚面。跗骨是指足趾本节所有的骨。

脚心:指脚掌之中心部分。

三毛:指足大趾爪甲后叫三毛部,三毛部之后横纹叫聚毛部。

踵:足下走路时着地的部分,俗称脚底板。

足趾:趾,是指脚趾,有五个。其称作趾,是与手指相别,足大趾本节后内侧圆骨形状突出者,叫核骨。

足大趾的外侧属于足厥阴肝经,内侧属于足太阴脾经。脾的经筋、经脉皆起始于足大趾内侧经气所出的隐白穴,隐白穴是脾经的井穴;经气流于节后凹陷中的大都穴,大都穴是脾经的荥穴;经气渐盛于内侧核骨下的太白穴,太白穴是脾经的输穴;在大趾本节后一寸有联络表里两经的公孙穴,公孙穴是脾经的络穴;在内踝前三分凹陷中有经气正盛的商丘穴,商丘穴是脾经的经穴;经脉循胫骨后结于膝内辅骨经气深入的阴陵泉穴处,阴陵泉穴是脾经的合穴;从此直上到阴股结于髀部箕门穴之处。臀部下叫作髀。足厥阴肝的经脉与经筋都是起始于足大趾外侧丛毛部经气所出的大敦穴,大敦穴是肝经的井穴;经气流于足大趾趾缝中的行间穴,行间穴是肝经的荥穴;经气渐盛于跗上本节后二寸动脉中的太冲穴,太冲穴是肝经的输穴;结于经气正盛的内踝前一寸中封穴,中封穴是肝经的经穴;再从踝上五寸是联络表里两经的蠡沟穴,蠡沟穴是肝经的络穴;再直上到内辅骨下横纹尽处是经气深入的曲泉穴,曲泉穴是肝经的合穴;由此上行阴股经足五里、阴廉穴上行。

在以前的说法是:足中趾属胃,足阳明胃之经筋起于中趾内侧经气所出的历兑穴,历兑穴是胃经的井穴;经气流于足次趾外侧凹陷中的内庭穴,内庭穴是胃的荥穴;经气渐盛于内庭穴后二寸的陷谷穴,陷谷穴是胃经的输穴;经气汇于跗上去内庭五寸的冲阳穴,冲阳穴是胃的原穴,所以胃病出现足跗肿痛或趾不用等症;再自足跗直上,循足胫部在足腕系鞋带处有经气正盛的解溪穴,解溪穴是胃经的经穴;又经外踝上八寸联络表里两经的丰隆穴,丰隆穴是胃经的络穴;结于经气深入的膝下三寸足三里穴,足三里穴是胃经的合穴;上行膝循着伏兔部结于髀,髀前膝上肌肉隆起处是伏兔,后面为髀关,经脉自伏兔直行向下足跗部,进入足中趾内间。其支脉,从跗上分出,入大趾间,出其端。

按:足阳明胃经指的是足大趾之次趾,而不是中趾,此处必是传抄之误。胃的经脉起始于鼻旁,下行到陷谷穴。陷谷穴在足大趾次趾间,本节后陷中内庭穴在足大趾次趾外间,凹陷中的历兑穴在足大趾次趾之端去爪甲如韭叶的地方,三穴明明指的是在次趾,与中趾无关,由此可知是“中”字之误。那么,中趾属哪经呢?《内经》说:其分支,从膝下三寸分出,下行而至中趾外侧,这与前面所说的内庭、历兑穴也不矛盾,中趾也属于胃经。

足第四趾属于胆经,足少阳胆之经筋起始于第四趾外侧经气所出的窍阴穴,窍阴穴是胆经的井穴;经气流于足第四趾与趾歧骨间的侠溪穴,侠溪穴是胆经的荥穴;在侠溪穴上一寸五分有经气渐盛的足临泣穴,足临泣穴是胆经的输穴;在侠溪穴上四寸五分有经气汇聚丘墟穴,丘墟穴是胆经的原穴;在外踝上四寸有经气渐盛的阳辅穴,阳辅是胆经的经穴;在外踝上五寸处有联络表里两经的光明穴,光明穴是胆经的络穴;再沿着胫骨上行至膝外廉下一寸处有经气深入的阳陵泉穴,阳陵泉穴是胆经的合穴。其经筋从此上走髀,分为两支,行于前面的结聚于伏兔部,后者结于尻部;其直行的,上行至胁下空软处;其经脉自大腿外侧下行到达膝外缘,循胫骨向下入外辅骨之前,抵外踝前,至足跗,进入第四趾、小趾之间。其支脉,从足背分出,走向足大趾末端,又返回穿入爪甲,出爪甲后二节间的三毛部。所以足少阳胆经,血气盛则胫部毛长而外踝部肥大,血气少则胫部无毛而外踝部瘦小。足少阳经发生病变,则易出现膝关节、胫腿部、外踝关节处及诸大小关节都痛。

足小趾的下面属肾经,外侧属膀胱经。足少阴肾的经筋与经脉,都是起始于足小趾的下面,斜走脚心经气所出的涌泉穴,涌泉穴是肾的井穴;经气流于内踝前一寸大骨下然骨穴,然骨穴是肾的荥穴;其经筋结于跟踵,踵是指的足跟凸部分,跟是指的踵上鞭筋处,鞭筋处凹陷中有经气渐盛的太溪穴,太溪穴是肾经的输穴;自足跟转入足跟后,在踵中大骨上两筋间有联络表里两经的大钟穴,大钟穴是肾经络穴;在内踝上二寸有经气正盛有复溜穴,复溜穴是肾经的经穴;再上行于踹,出行腘窝内缘,结于内辅骨下经气深入的阴谷穴,阴谷穴是肾经的合穴;经筋从此与足太阴经筋并行,上行于阴股。足太阳膀胱的经筋,起始于足小趾外侧经气所出之处的至阴穴,至阴穴是膀胱经的井穴;经气流于本节前凹陷中有通谷穴,通谷穴是膀胱经的荥穴;在本节之后有经气渐盛的束骨穴,束骨穴是膀胱经的输穴;在外侧大骨下有经气汇聚的京骨穴,京骨穴是膀胱经的原穴;在外踝后、跟骨上有经气正盛的昆仑穴,昆仑穴是膀胱经的经穴;自足跟直上,到外踝上七寸处有联络表里两经的飞扬穴,飞扬穴是膀胱经的络穴;经过踹部,结于经气深入的腘窝中,腘窝即指委中穴处,委中穴在膝后腘窝内横纹中央,是膀胱经的合穴。其经筋由腘窝上行于臀部。足太阳膀胱经脉,从腰下行,抵于腘窝,向下至足,出行足小趾外侧端。所以足太阳膀胱经病变,易出现腘窝部似被捆绑及小腿肚痛的象裂开一样和足小趾不能活动的症状。(完)

医理穷源丨人体中医解剖部位与经络关系(一)

医理穷源丨人体中医解剖部位与经络关系(二)

医理穷源丨人体中医解剖部位与经络关系(三)

道生中医课程体系——点击图片可进入报名链接!

李氏砭法

颊针疗法

赞赏

长按







































怎么才能治疗白癜风
北京哪治白癜风最好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smwo.com/yyzn/1112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