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唐杜甫《春夜喜雨》今年的雨水,是新春之后的第一个节气。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又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这时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此时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而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雨渐多。全国各地的气候特点,总的趋势是由冬末的寒冷向初春的温暖过渡,大地渐渐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但北方阴寒未尽,气温变化大,倒春寒时常会“不请自来”,正是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此时人体皮肤腠理变得相对疏松,对风寒之邪的抵抗力有所减弱,因而易感邪而致病。春季传染病常易暴发流行感冒。每个人应该保护好自己,注意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1雨水了,要注意易患感冒:早春时节,乍暖还寒,昼夜温差变化大,体弱的人就容易感冒。这时候人得多锻炼,多到户外走走,多晒太阳,边走边深呼吸。平素体弱易感冒者可吃些玉屏风散来预防(防风、黄芪、白术)。 易关节痛:雨水节气,初雨将下,易患关节痛,尤其是肩关节、腰关节痛较多,要注意保暖。 易乏困:春天,气温较冬天升高,腠理疏松,脑血流量相对减少,所以常感疲劳乏困。此时,应多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 2勤梳头,拒风邪风,是春天的主气。《黄帝内经》言:“风者,百病之长也”。在六淫病邪中,风是致命的首要因素。春天阳气生发,毛孔逐渐张开,肌肤、腠理变得疏松,人体内的正气抵御外邪的能力变弱,风邪就容易钻空子。民间有“春风如刀刮,死牛又瘦马”的说法。 梳头能将风邪拒之门外。《圣济总录·神仙导引》中记载“梳欲得多,多则祛风,血液不滞,发根常坚”;《延寿经》则认为“发多梳能明目祛风”。在人头部的后面有3个很重要的穴位,左右各一的风池穴和中间的风府穴,中医中有“风府风池寻得到,伤寒百病一时消”的说法。而经常梳头就能刺激这个几个穴位,通畅气血,让风邪绕道而行。 梳头时,应将头发散开,先用梳子梳理散乱的发端,然后慢慢旋转着梳拢。先从前额发际向后梳,疏到颈后的发根处,之后,俯身从后颈发根疏到发梢末端,再从左、右耳的上部别向反方向梳理。 头发稀疏的老人,可用手指代替梳子,边梳边按摩头皮。梳头时,身体可以稍稍往前屈或向后仰,以促进血液循环。梳时应用力均匀,不要过猛,速度应均匀缓慢。每个部位重复5-6次,平均每天梳理次左右。 3倒春寒,捂一捂雨水时节,倒春寒时常“不请自来”,气温经常突然降低,所以不要过早脱去棉衣,以防风寒侵袭,引发感冒、关节炎等,“反了春,冻断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摄生消息论》中说:“春季天气寒暖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气弱骨疏体怯,风冷易伤膜理,时备夹衣,温暖易之,一重减一重,不可暴去。”应根据气温的变化,随时增减衣物。孙思邈也曾说:“春天不可薄衣,令人伤寒、霍乱、食不消、头痛。”民间也有着“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等俗语。所以,在这春寒料峭、湿气袭人之际,还是要多穿一些衣服,适当地捂一捂,既是顺应阳气生发的需要,也是为了抵御时邪、预防疾病。 春捂的时间因人而异,体热的人少捂几天,老人和小孩等体质偏寒的人多捂几天。如果“捂”后身体易出汗,就可以脱掉厚重衣物了。若“捂”出了汗再被冷风吹袭,更易生病。 而春捂的重点是下半身的腿和脚,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醒,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就是说,春令时节,下身应多穿一些。所谓“寒从脚起,湿从下入”讲的也是下体腿脚要保暖。 脚是人的第二心脏,从经络学来看,人体的五脏六腑在足部都有感应点和反射区,也是五脏六腑精气输注、汇聚的地方,这些地方若受到湿寒侵袭,五脏六腑都会受影响。脚位于人体最底下,距心脏位置最远,血液循环最不畅,所以脚更易受湿寒之气的侵袭。 脚部保暖除穿上合适的鞋袜外,还可以在每晚睡前用热水泡脚,没有条件或者不适合热水泡脚的人也可采用“干洗脚”的方式——用双手从大腿根部按摩至足踝,再从足踝按摩回大腿根部,重复按摩10-15次,可起到腿部保暖的作用。 4食粥膳,胜补药孙思邈说“春时宜食粥”,粥以米为主,以水为辅,水米交融,香甜可口,便于吸收,还能补脾养胃、去浊生清。加入药材后,更能治疗慢性病,对身体有滋补作用,所以民间亦有“春天喝粥,胜似补药”的说法。 雨水节气到来,春雨绵绵不绝,万物生长离不开雨水的滋润,但人体若长期在浸淫在雨水下,不仅浑身会有黏腻感,往往还会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黄帝内经》中说“湿气通于脾”,就是由于脾胃受到湿气困扰所引起的。这一时期要加强对脾胃的养护,健脾祛湿,将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 这里有一款祛湿极品粥,当然非“薏苡仁党参粥”莫属。做法也很简单,会煮粥的人都会做。 1.取薏苡仁30克,洗净后滤去杂质,放入凉水中浸泡2小时;2.党参15克,洗净后切成薄片;3.粳米克淘洗干净;4.然后将三者放入锅中,并加入0毫升清水。先大火煮沸,锅开后撇去浮沫,再用小火慢慢熬上约半小时;5.等到粥熟后,可依据个人口味放入冰糖调味。薏苡仁,民间称之“天下第一米”,能够健脾胃、消水肿、祛风湿、舒筋骨、清肺热,其美容功效也是众所周知。 党参,其根形似人参,味甘性平,能健脾补肺、益气生津,对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等症状有良好疗效。 将薏苡仁与党参一起熬粥,健脾胃,祛脾湿,补气血,实在是物超所值的滋补佳品。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吃薏苡仁党参粥,比如大便燥结和气滞、火气大的人不适合吃。 5拌茼蒿,调脾胃茼蒿既是时令蔬菜,又能养脾,在古代,即是百姓餐桌上的“常客”,后来更是登上大雅之堂,成为宫廷菜肴中的珍品,又名“皇帝菜”。 茼蒿的茎和叶都可以食用,吃起来不仅感觉脆嫩爽口,更有一股清香气息沁人心脾。它不仅是餐桌上的一道佳蔬,更是一种良药。 茼蒿性味辛、甘,食之能温脾理气、消食开胃、养心安神、降压补脑,适用于脾胃虚弱、咳嗽痰多、小便不利、脘腹胀痛等症。所以,雨水节气调养脾胃不妨多吃一些茼蒿。 许多人只是将茼蒿作为火锅“伴侣”,实际上,茼蒿的吃法还有很多。最能保持茼蒿新鲜口感的吃法是凉拌。新摘的茼蒿洗净,下滚水焯一下。焯的时间要适度,时间长了会失掉茼蒿的脆嫩口感,短了又去不掉茼蒿的野气。焯过后沥干水分,装入乳白或浅绿的瓷盘,正好衬出茼蒿的碧色。再将一小块生姜、几颗蒜瓣细细地碾碎撒上,淋上麻油,加少许盐和糖,最后浇上两勺醋。这样凉拌出来的茼蒿,辛香清脆、甘酸爽口,配上黏稠的小米粥,再可口不过。 不过,《本草逢原》上说,“茼蒿气浊,能助相火,禹锡言多食动风气,熏人心,令人气满”,所以,一次不要进食太多。同时,体质虚寒而腹泻者,也要少吃或不吃茼蒿。 6巧点穴,驱“春困”春天到了,天气渐渐转暖,春眠不觉晓,春困来袭,人们常常容易感到困倦,无精打采,迷迷糊糊。时不时按摩以下几个穴位,有提神醒脑的功效,可以助人摆脱春困。 神门穴:常按神门穴,对心慌、心悸以及失眠患者都有很好的保健作用。按揉此穴不需要力气太大,也不必追求酸胀感。 内关穴:用一只手握紧另一只手的手腕处,使第一只手的大拇指垂直按在内关穴上。用指尖有节奏地进行按压,以产生酸、麻、胀的感觉为最好。 三阴交:三阴交为脾经、肾经、肝经交会之处,除健脾益血、调肝补肾外,亦有安神之效,可帮助睡眠。 用拇指按揉内关、神门、三阴交。这三个穴位互相配合,每天按揉5-10分钟,可起到安神定志、调整睡眠的作用。 作者:余应伟大夫 先后师承于中医骨伤大家孙树椿、国家级名老中医谷世喆、周德安学习推拿针灸技法,随诊多年。尤擅运用针灸、推拿、汤药结合辨证治疗女性痛经、乳腺增生、痤疮、黄褐斑。对各种运动损伤和骨伤科疾患均有良好疗效。 出诊时间: 五四店周一14:00-18:00;周三10:00-18:00 美仑店周五13:00-18:00;周日10:00-18:00 馆舍店周二、周六9:00-16:00 ——编辑:芃芃—— 甘肃白癜风医院北京有哪些比较好的白癜风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