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盘状半月板的关节镜治疗 病例:盘状半月板的关节镜治疗 病例摘要患者,女,23岁。右膝疼痛、伸直活动受限10年加重1个月。 患者10年前始出现右膝时有疼痛、伸直活动受限,不影响日常生活,1个月前行走时不慎扭伤右膝,当时出现右膝关节疼痛,行走活动受限,伸膝受限,在家休息、贴膏药治疗未见明显缓解,1个月后查右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提示右膝关节骨质无明显异常,考虑右膝关节外侧盘状半月板。 体查:右膝关节皮肤不肿不红,右大腿肌肉萎缩,皮肤颜色正常,皮肤温度正常,右膝外侧胫股间隙压痛,麦氏征(+),研磨试验(-),侧方挤压试验(-),浮髌试验(-),右下肢肌力V级,右膝关节活动度15°~°(伸直位为0°)。 辅助检查:(1)右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示:右膝关节骨质无明显异常(图1、图2)。(2)膝关节MRI示:右膝关节外侧盘状半月板(图3、图4)。 诊断右膝关节盘状半月板。 治疗行右膝关节镜手术治疗,采用髌下前内和前外2个常规入路,置入镜头及辅助器械进行全膝关节系统镜检,依次探查髌上囊、髌股关节、内侧隐窝、内侧室、髁间窝、外侧室及外侧隐窝,用探针探查半月板,确认内侧半月板完整,外侧半月板后1/3体部破裂,且局部有纵裂,外侧盘状半月板诊断明确(图5,图6)。 切除外侧半月板的损伤撕裂的部分,尽可能保留周边稳定的部分6~8mm,以篮钳、刨刀、等离子刀器械将其修整为半月形,在手术中反复大量冲洗关节腔,以清除碎屑,以探针探查修整后的半月板边缘整齐,张力正常,并被动活动膝关节无弹响及绞索现象存在,缝合切口,加压包扎膝关节。 术后康复治疗术后第1天即开始膝关节功能锻炼,即行股四头肌收缩锻炼;术后第2天开始膝关节屈伸锻炼,且活动范围逐渐增加;第3天可扶拐下床行走。并每天增加活动次数和运动幅度。 术后2周,患者述右膝疼痛明显消失,行走活动灵活,无不适感,能做蹦起运动。 讨论盘状半月板较为常见,据报道中国成年人盘状半月板发生率高达16%以上。盘状半月板在关节镜下分为3型: ①完全型。盘状半月板完全覆盖胫骨平台外侧关节面。周边韧带附着完整。 ②不完全型。整个髁关节面未完全被覆盖,前后角之间的中间部分会在厚度和覆盖关节的面积上有变异。③Wrisberg韧带型。这种盘状半月板没有胫骨平台附着点,后角仅附着在Wrisberg韧带上。 在盘状半月板的病人,膝关节骨性结构也往往受累出现如胫骨平台变平或杯口样改变,并成为半月板损伤的重要病因之一。在生物力学上,半月板随膝关节屈伸而向后或向前滑移,并发生一定的形变以适应股骨髁关节面的形态改变,传导、分布应力,同时敷布滑液。 而盘状半月板肥厚的侧块部分缺乏韧带的制导,使之不能随股骨髁的运动而相应转变,容易出现应力集中。同时导致滑液敷布不良,成为膝关节紊乱的病理机制之一。外侧盘状半月板还往往合并腓骨头增高、外侧髁间嵴发育不全、膝内外翻、腓侧肌肉发育不良及前交叉韧带附着到胫骨平台以下、内侧半月板前角嵌入前交叉韧带等改变,都可能参与膝关节盘状半月板的临床发病。 半月板对膝关节的承重、稳定、关节压力的均匀分布及关节软骨的营养有其重要性。无论盘状半月板有无损伤,凡引起症状者均应手术处理。 手术适应证是:凡X线片提示膝关节外侧间隙变宽,伴有膝关节疼痛、卡锁或弹响者,有无外伤史均考虑手术治疗。在半月板损伤手术时,尽量保留半月板组织十分重要,半月板全切除的效果最差,半月板部分切除的疗效随着时间的推移趋向于变差,临床上已得到较多的证实,现在已尽量避免半月板全切术,多采用成形术。随着关节镜技术的发展,部分切除、半月板成形、尽量保留半月板已成为外科医生的共识。 近年来随着基础临床研究的深入,对于半月板的生物力学功能及半月板全切除术后关节软骨的病理变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半月板在膝关节功能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对需要手术治疗的半月板损伤,手术方式由传统的、开放半月板全切除术向关节镜下半月板全切除术或部分切除术、半月板修复术转变,而随着关节镜技术的发展进步,先后出现了多种半月板修复方法。 盘状半月板损伤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将其全部切除,但半月板切除后,半月板的传导负荷、吸收震荡、增加关节接触面积及稳定膝关节等功能将丧失,导致关节软骨应力增加,关节松弛不稳,关节面接触面积减少,从而使应力集中,加速膝关节退行性变。半月板因其特殊的生理功能,在治疗时应尽量给予保留,尽量不做过度切除。 北京看白癜风那个医院最好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医院比较好 |